本文目录一览:
“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”是什么意思?
“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”的意思是:随着时间的流逝,周围的事物虽然还存在,但熟悉的人与事都已经改变,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无法挽回,因此内心感到无比哀愁。想要倾诉这种哀愁,却话未出口,眼泪就已经先流了下来。具体解析如下:物是人非:这里的“物”指的是周围的事物或环境,“人非”则是指熟悉的人或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。
“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”的意思是:周围的景物还跟原先一样,可是人却非当时的那个人,好多美好的事情都已经不在了,想说话,还没有说出口,泪水就已经流了下来。该句的出处:该句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《武陵春》。《武陵春》原文翻译: 风住尘香花已尽,日晚倦梳头。
“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”的意思是:环境景物依旧,但人已经不同以往,所有的美好都已逝去,想要诉说心中的感受,却发现泪水已经先流了下来。物是人非事事休:指环境景物依旧存在,但人事已经变迁,所有曾经的美好都已经结束,无法回到过去。
这句话中的“物是人非事事休”源自于《牡丹亭·游园》中的词句,表达了时光流逝,物换星移,人事却不再,一切皆已改变的无奈之情。而“欲语泪先流”则形象地描绘了内心深处情感的强烈波动,想表达却无法开口,泪水却已先流下的情景。
李清照武陵春的写作背景
1、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南宋高宗绍兴五年(1135年),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。当时,金兵进犯,丈夫已经去世,家中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,作者孤身一人,在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,经历了世间坎坷,生活凄凉,内心的悲痛难以言表。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,日晚倦梳头。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。闻说双溪春尚好,也拟泛轻舟。
2、这是一首小令,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( 1135 ),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,居于浙江金华 北宋败亡后,李清照于建炎元年(1127)来到南方,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,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。建炎三年(1129)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,金人挥兵南侵,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。
3、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。《武陵春·春晚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宋高宗绍兴五年(1135年)避难浙江金华时所。这一年,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,金石文物也在战乱中散失殆尽13578。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,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。
4、《武陵春》是李清照的一首经典词作,充满了深沉的悲苦与哀愁,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解析:词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,此时李清照已五十三岁,正避难于浙江金华。她身处国破家亡的境地,丈夫去世,文物散失,自己流离失所,无依无靠,这些背景为词作奠定了悲苦的情感基调。
5、《武陵春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悲情之作,深刻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、流离失所背景下的无尽哀愁。词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,此时李清照已五十三岁,正处于人生的低谷。国破家亡,丈夫逝世,珍藏的文物也大半散失,自己更是流离异乡,无依无靠。
6、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(1135年)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。其时金兵进犯,丈夫既已病故,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,作者孑然一身,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,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,处境凄惨,内心极其悲痛。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,日晚倦梳头。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。

物是人非事事休出自谁的哪首诗
1、“物是人非事事休”出自宋代李清照的《武陵春·春晚》。“物是人非事事休”全诗《武陵春·春晚》宋代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,日晚倦梳头。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。闻说双溪春尚好,也拟泛轻舟。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。作者简介(李清照)李清照(1084年3月13日~1155年5月12日)号易安居士,汉族,山东省济南章丘人。
2、“物是人非事事休”出自李清照的《武陵春 春晚》。意思是指景物依旧,人事已变,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。 物是人非:风物依旧,人事却已不同;事事休:一切事情都完了。附:武陵春 春晚 [1][宋]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[2] ,日晚倦梳头。物是人非事事休 [3] ,欲语泪先流。
3、物是人非事事休,这句话出自李清照的《武陵春》。李清照,北宋末至南宋初女词人,号易安居士,她的词以抒情为主,情感深沉,文笔清丽,富有艺术造诣。这首《武陵春》作于宋朝灭亡后,李清照流寓南方之时,反映了她历经乱离之苦的悲痛心情。
 
           
           
          